“性派對”有着強大的制約機制,這也是行為者不敢“膽大妄為”,而隻能以“地下組織”麵目出現的原因。
而其中制約之一,就是行為者受傳統文化熏陶所早已形成的羞恥感。
這些“都市異類”在行為過程中,盡管極力不去想象別人的眼光、世俗的評說和道德的責難,但“羞恥”二字像陰霾,在午夜激情中仍然鬼影一樣若隱若現。
這與西方那些“叛逆者”--比方“披頭士”或嬉皮士們--形成顯着的對照。後者可以當眾在公園做愛,或脫光衣服在街上行走,而麵無羞澀之感。
不能想象這種事會發生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可以說,東西化文化一個普遍性的差別正在於個體對“羞恥感”和“內疚感”的認識上。
中國社會向來是被說成是以羞恥感取向的。
其文化淵薮來源於兩個因素:孔子學說和人道主義。
孔夫子用人際取向來說明羞恥感--此一取向要求行為必須符合社會規範;他又用內心取向來說明內疚感--此一取向要求行為必須符合個人的理想。
孔夫子就是這樣通過強調社會規範,強調以理想類型作為行為模式,而加強羞恥感的自我認同的。(看精彩成人小说上《小黄书》:https://xchina.site)
“性派對”的行為者對“羞恥感”和“內疚感”的認同,主要反映在他們的矛盾心情上:一方麵,他們通過這種行為,實現了個人的理想,因而並不感到內疚;另一方麵,這一行為並不符合社會規範,他們無法取得社會的認可,因為產生一種羞恥感。
而與此感覺相伴的則常常是心靈的內疚。
換言之,這個“特殊傢庭”的成員想不羞恥和想不內疚是很難很難的,這無疑制約了他們的行為。
與此同時,中國文化中的人道主義極為重視和諧的人際關係,特別是大傢庭內的和諧關係。社會化的控制經由傢庭傳遞和制裁來實現全麵整合的。
在這種背景下,羞恥感與內疚感的動力學就成了“病患傢庭”的復雜混合物。
傢庭,尤其是一傢之長因有“傢醜”而對外界會感到羞恥,而“患者”本人則不會。
這是典型的精神病變。
中國人對於“精神病”叁字有着“談虎色變”的內懼。
國外有學者指出,加於“精神病”的“汙名”可能起源於傢庭害怕遭到批評和受到玷辱所致。
“患者”對傢庭的內疚,可能因為感覺自己的“病患”對傢庭的聲譽受損而引發的自責情緒;傢庭的內疚則體現在對因對“患者”照顧不週或對祖先的疏忽而引發的挫折感。
顯然,“性派對”行為者都不願意被人視為“精神病”或所謂的“瘋子”,他們能夠用自己獨特理解,保持傢庭的內在和諧。
比方,如果夫妻雙方都是這個部落的成員,為了有人照看孩子,他們就隻能讓一人輪流參加;要是兩人都去,就必須請老一輩照看孩子,為此,他們必然得編造得體的“謊言”,讓老人因為幫了他們而感到自豪,而不是因為幫了他們而感到可恥--如果你告訴老人說自己要去參加“性派對”,老人當然不會幫你,而且感覺你羞辱了這個傢庭。
“態度症候群”:“性派對”制約之二
色友點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