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字為善,唐代第叁位皇帝,貞觀二年六月十叁日出生,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
李治於貞觀五年封晉王,七年,遙授並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十七年,李承乾謀殺李泰未遂。事發,太宗廢太子承乾,罷黜魏王李泰,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期間,李治在侍奉太宗之際,武氏和李治相識並產生愛慕之心。二十叁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改元永徽,唐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後。唐太宗死後,武氏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削發為尼。
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績、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君臣都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訓令納谏、愛民,高宗即位時即對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
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訓令崇儉,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
後宮之中,王皇後無子無寵,蕭淑妃不但生有一子,而且天資聰慧,深得高宗喜愛,為此,王皇後十分憎恨蕭淑妃。太宗祭日時,高宗去感業寺行香,遇到了武氏,二人相對而泣。王皇後聞知此事,暗中讓武氏蓄發,勸高宗將其納入後宮,想用武氏離間蕭淑妃之寵。不久,武氏便備受寵幸,被封為昭儀。
色友點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