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妳講一個小故事。一個繁體字變成簡體字的來歷。”徐安寧避而不答常雨澤的質問,而是問店夥計要來一頁稿紙和一支黑水。
徐安寧把紙攤在小桌上,寫上幾個字,推給常雨澤看。
紙上寫着叁個字“木,倉,又”。
接着,他開始變換這叁個字,木與倉靠近,成一個“槍”字,同時他以不疾不徐的語調解釋說:“左邊是槍,又邊是‘又’,這個‘又’就是右手的象形字,合在一起就是右手拿槍。”
接着,他把“倉”字劃掉,“木”與“又”合並,“把倉字拿掉,代錶槍入倉庫,木與又合並成一個‘權’字。這就是政權的‘權’字由繁體字變成簡體字的來歷。什麼是‘權’?手裹有槍就是‘權’。毛主席不是說過嗎,槍杆子裹麵出政權。”
“徐哥講得很生動啊。”常雨澤隨口奉承一句,其實他沒有弄明白他的含義。
“我們從小學認識這個簡體的權字開始,都認為這個權字應該就是這樣寫的,寫着簡單,詞義又很明確。但是前一段時間,我聽一位老先生講解,他說這個簡體的‘權’字其實是一個誤打誤撞成的錯字。
據他說,中國漢字簡化委員會在簡化這個繁體的‘權’字時,取代‘權’右邊那個繁體的偏旁不是‘又’,而是寶貝的‘貝’字。‘貝’是什麼含義呢?就是錢和財富的意思。
所以真正的‘權’應該是左邊是槍,右邊是錢,不服從管教的先拿槍鎮壓,鎮壓完了再拿錢犒勞,恩威並施,這才是真正的‘權’。
據那個老先生講,由於當時漢字簡化委員會的委員們大都喜歡用毛筆書寫,‘貝’字寫得潦草就變成了‘又’字,所以這個錯字就變成了正確字,一直流傳下來。”
色友點評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