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數百年前,來自天外的奇特生命體,降臨域外,被稱為始祖之人。由於無法離去,始祖之人與人類血脈結合,繁衍出了四靈之民的始祖,後來四靈之民分散各方,或中土、或域外,各自開創屬於自己的傳奇……與悲劇。
不管是傳奇還是悲劇,四靈之民的崛起,完全是繼承了始祖之人的遺產,其所使用的器械、工具,成了七件無可取代的超級法寶,而其所傳承下來的智能,成了四靈部族的秘傳知識,甚至發展成後來的樓蘭文明。
若沒有始祖之人,就不會有後來的四靈盛世,這點雖然知道的人不多,但隻要是知情者,誰也無法否認。然而,始祖之人所留的遺產,就僅僅如此?除了七大超級法寶,就沒有其它的神奇物品?
其實……是有的。
除了法寶、知識,始祖之人還有一門特殊的技術,在四靈之民傳承時,因為彼此激烈的內鬥、爭奪,最後誰也沒佔着便宜,令記載這門特殊技術的物品流落在外,輾轉傳入中土,為當時的魔門所取得。
魔門得此異物,經過鑒定,立刻就知道其絕非凡物,一度調集魔門中的所有精英學者、技師,合力鑽研,下足了血本。經過眾人努力,破譯出來的文件,似是某種功法,卻又與現行的所有心法功訣大相迳庭,因其詭異多變,故而命名為“百變天魔大法”。
這門功法的破譯,幾乎傾注了當時魔門的全部資源,受到無比重視,但譯出之後的結果,卻委實令人失望,種種玄之又玄的口訣,似是而非的運氣法門,讓所有人都看不出這套功法練到最後,究竟會練出什麼東西來?
隻是這樣,就把魔門群魔給難倒了?
當然不可能!
看不出來的東西,隻要進行實驗就可以了,一個人練不出東西來,多找幾個人一起來練,看看會練出些什麼東西。類似的實驗反覆進行了一段時間,最後的結果相當慘重,修練者死的死、瘋的瘋,沒有一個幸免於難,當時主持實驗的魔門學者隻能自嘲,這門百變天魔大法果然厲害,條條口訣都把人往死路上引。(看精彩成人小说上《小黄书》:https://xchina.site)
百變天魔大法的研究工作無法突破,於情於理,這門功法也就應當擱置,不該再付出更大的犧牲,如果是在慈航靜殿、河洛劍派,肯定就會這麼處理,偏偏這功法是落在魔門手裡,犧牲了大量人命,仍未得出結果後,魔門之內沒有罷手,反而開始認為“修為不足的人去練,怎麼練也練不出個結果”,那為了要能得出結果,人定勝天,就隻有讓“足夠修為的人”去練了。
什麼樣的人修為才足夠呢?
一旦進入這個邏輯陷阱,問題就復雜化了,仿佛國王新衣的傳說故事,隻要修練不成,就代錶實力不足,因此在頗長的一段時間裡,魔門每出了備受矚目的高手、強人,為了要錶現自己的強大,就要挑戦百變天魔大法,試圖征服它,用來彰顯自身的強。
應該說,不管是什麼要命的技術,隻要有精英人士投入研究,就會有所突破,在這些才智出眾的精英人物,前僕後繼地投入之後,百變天魔大法的實用技漸漸被開發出來,有了所謂的百變天魔大法第一重天、第二重天……等等,威力堪稱強大,種種精妙之處也委實令人匪夷所思,能夠變化無定,牽引天、地、水、火、風、雷之力,威力無窮。
能夠接引自然力量的武學,自然都是上乘武學,這一類的武學,魔門之中雖非沒有,但比起牽引自然力量的規模、效能,沒有一門能出百變天魔大法之右,如此玄妙大法,驚天動地,果然不負之前無數人的犧牲與苦心,完全壓下修羅劫,堪為魔門的第一神功……如果穩定性能高點,走火入魔的機率能低點,又不那麼難練的話。
縱然百變天魔大法的實用技已被開發出來,卻仍無法改變它所處的窘境,這套功法異常難練,同一段口訣,有些人練得成,有些人照着練就走火入魔,整體出岔的機會奇高,特別是在戦場上實際發動的時候,完全變成“發招成功敵人必死,發招不成自己必死,成功率不足叁成”的危險技巧。
魔門別的沒有,狂人最多,是一個為了利益可以幾乎無視風險的地方,隻要這門百變天魔大法確實夠強,哪怕它再怎麼危險,還是會有人去練,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要不然,自己怕死,放着絕頂神功不練,卻讓其他人練成功,反過來奪了自己的位,豈不糟糕?
就因為是這樣的畸形環境,明明就是致命的毒藥,大傢卻不得不像搶什麼珍寶一樣爭着去練,生怕不練就吃虧了。畸形的事,就要付出畸形的代價,不管魔門再怎麼重視利益、忽略風險,在連續送掉幾任門主的性命後,也不得不停下腳歩,審視得失,而因為這門功法造成魔門內耗太過,許多精英人力都葬送在研發路上,出現戦力上的真空,當兩大聖宗聯合江湖正道來攻,差點就令魔門碰上覆滅的大危機。
痛定思痛,魔門的長老群立下規矩,將百變天魔大法列為隻有門主才能修練的掌門絕學,禁止門主以外的人修習,務必要終止這功法為魔門造成的禍害,省得魔門再為了這套功法死傷太多人命。這個基於共識而立下的規矩,被確實執行了,盡管大傢再也接觸不到這套功法,但說實在話,所有人都為此鬆了一口氣,不用再陷入沒意義的“軍備競賽”中。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個戒規被徹底執行,百變天魔大法的地位,也變成一種極為特殊的存在,與其說那是至高無上的掌門神功,倒不如說,那是錶麵上有着崇高地位,實際上卻被打入冷宮,無人想問津的超冷門功法,偶爾魔門中有人立了大功,天魔將這套專屬魔門之主的最高榮譽當獎品頒贈,那也是賜予的人冷笑,受贈的人苦笑。
這樣的情形持續了許久,誰也不認為後頭會有什麼改變,直到十餘年前,魔門少主西門朱玉行走江湖,一套隨心所慾神功,變化萬千,能夠隨意模擬其他門派的內功心法,維妙維肖,引起黑白兩道的驚異,後來更有魔門中人認出,所謂的隨心所慾神功,就是魔門的百變天魔大法。
隻允許天魔一人修練的武技,居然出現在西門朱玉的身上,若非西門朱玉偷學,就是天魔的私相授受,必須向天魔追究責任,而更讓魔門眾人驚奇的地方,則是百變天魔大法在西門朱玉手中,增添了許多過往沒有的妙用,使用上似乎也沒有那麼容易出問題,大大提高了實用性。
莫非……西門朱玉攻克了前人未能解決的難關,將百變天魔大法真正完成了?歷經魔門多個世代,犧牲了無數人命,付出無數心血的悲願,終於完成了?
這個發現所帶來的震驚,非同小可,而當眾人終於麵見天魔,向天魔追究責任……魔門的追究責任,素來就很容易演變成手底下見真章,天魔麵對眾人的問責,自不吝於展現其實力,眾人也才得以見識……真正的百變天魔大法。
這一仗,整個過程是魔門史上的機密,天魔手下留情,不想造成太多的死傷,而幸存者無不心有餘悸,隻說百變天魔大法,確實不愧為魔門史上的第一奇功,一旦練成,權位將不是任何人能動搖的。
百變天魔大法的真麵目,就這麼被隱藏起來,以天魔的為人,不可能把自己最後的底牌輕易示於人前,所以外人不管怎麼用盡力氣探查,頂多也隻能查到這裡,距離實情尚遠。
然而,保密功夫作到傢的天魔,仍是存在兩個破綻。第一,關於百變天魔大法的來歷,普通人不曉得,四靈之民卻是有印象的,樓蘭鳳族滅亡後,大武龍族成了資料保留最多的一支,當他們將這些資料統合整理,便約略猜到百變天魔大法的真麵目。
第二,同樣修行百變天魔大法,甚至比天魔早一歩接觸到超級法寶,進而解開謎底,西門朱玉對百變天魔大法的理解,絕不在天魔之下,為了不讓陸雲樵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吃上大虧,他當然會把這個秘密相告,免得陸雲樵將來一與天魔開戦,就落得淒慘收場。
也因此,在皇城之役開打前,武滄瀾一方就約略知道百變天魔大法的真相,陸雲樵更是清清楚楚,令天魔難以收奇兵之效。不過,知道是一回事,擋不擋得到卻是另一回事……差別,很大!
百變天魔大法,就是始祖之人所用的一種變化術,憑空變化出各種法寶,以供使用,高段的變化術甚至還能變出超級法寶,威力無窮。縱是陸雲樵事先想過,天魔或許已經能夠同時使用復數的超級法寶,實際碰到了,仍是顯得應付不足,才剛和大地神戟硬拼,天魔反手變出青龍令,發動召喚,閃電出現的異獸一口噬下陸雲樵。
變化術的能力有其極限,並不是那麼無所不能,天魔雖能變出青龍令,卻無法突破青龍令的限制,非龍血傳承者,無法以青龍令召喚真龍,但他隨意召喚,立刻就是一條水蟒出現,動作快如閃電,陸雲樵正運力拼鬥大地神戟,反應不及,就這麼被水蟒大口吞下。
水蟒通體由水構成,卻是介於固態、液態之間,其色墨黑,看上去似乎蘊含劇毒,這一下大張其口,幾乎把陸雲樵半個身體都吞了下去。單單隻是如此,對陸雲樵的威脅性自是不大,但天魔乘勝追撃,大地神戟猛揮橫砸,一下敲在陸雲樵腰間,這一撃的威力就大了。
“哈哈,這樣的變化,才算有點意思吧?再來一下試試?”
天魔的大笑聲中,左手的青龍令驟然消失,體內卻出現河圖的氣息,左掌閃現運轉八卦紋,轉動一圈後,隨着拍動,進入大地神戟當中。倍增力量的異能發動,刹時大地神戟金芒四射,逼得人無法正視,橫揮砸出的一撃,威力更非先前可比,那條墨黑毒蟒被硬生生砸爆,散成滿天的水珠,陸雲樵口噴鮮血,同樣也給打飛出去。
“師父!”
旁觀的袁晨鋒,赫然最先有反應,見到陸雲樵給撃飛,也不管什麼乾不乾涉比武,就直接衝入決鬥場內。
“哈,長江後浪推前浪,好小子!好立場!好選擇!”
天魔連聲大笑,看也不看袁晨鋒一眼,左手冰藍晶芒閃動,青龍令再現,令牌上火光一閃,赫然是十多頭火鳳凰應召喚而出。
火係在青龍令五行召喚中,幾乎敬陪末座,但也要看召喚物的形態,如今化為火鳳翱翔,還一出現就十幾頭,袁晨鋒立知不好,連發數道劍氣,護身兼破敵,卻也給逼得倒退連連,身上衣服微見焦痕,所幸這十多頭火鳳凰,不是全往他身上招呼,有很大一部分襲向孫武、香菱,這才緩解了袁晨鋒所受的壓力。
香菱看得出這些火鳳凰威力驚人,以自己身分,唯一能采取的應對策略,就是以高速身法一退再退,閃出火鳳凰的追撃範圍。至於孫武的方法就簡單得多,他擎臂指天,猛地畫了一個大圓圈,圓圈卷繞的過程中,週身氣勁浮現太極形象,氣流激轉,很快就化為一道強猛旋風,將襲向自己的火鳳凰全都卷入,連攻往香菱那邊的都未能幸免,在慌亂鳴叫聲中被扯來,全給困在旋風之內,漸漸壓縮集中成一點。
十頭火鳳凰被鎖在旋風內,氣流受火焰蒸騰,溫度直線上升,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身在其中的孫武,高溫對於金鐘罩本是一大考驗,但此刻的他,全然無視這等高溫威脅,金鐘光芒在烈焰中閃耀,熊熊烈火竟是全然壓之不下。
色友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