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宗來到山陽縣,不用遠走,就在茶館和報紙上便對山陽縣有了大概的了解。他在山陽縣官報上看到他們是這樣報道受災情況的。
最開始的是這樣報道的。
寧治省旱災引起朝廷高度重視。我縣部分地區連續十四個月未形成有效降雨,農作物大麵積受旱絕收,部分百姓地無收成、倉無存糧、窖無集水、畜無草料。今年嚴重的旱情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視。
今年的旱災持續時間之長、涉及範圍之大、是歷史上罕見的,是百年難遇的,是人力所難以抗拒的。寧治省布政使胡鐵大人舉行了積極對抗旱災的會議,並下令盡快建立一套旱災應急和救助方案。
朱傳宗看了大怒:“災情嚴重,這些當官的不辦實事,卻在說什麼空話,開什麼無聊的會議,可見都是一些什麼人。”
不過昨天出的報紙的報道讓朱傳宗頭疼不已。
上麵寫道:在知縣王伸大人的英明指導下,衙門所有官吏一行進村入戶,通過檢查鄉鎮災民救濟花名冊、進行發放糧食的任務,聽取各鄉有關情況彙報,對今年救災銀兩和春荒救濟款物發放情況進行了檢查,並對乾旱災情發生的歷史、現狀,以及當前防旱、抗旱、旱災救助等工作進行了重點了解和研究。
前來視察的布政使胡鐵大人對救災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災民救助規範,救災責任制到位,災民探視制完善。視察結束後,胡鐵大人要求山陽縣災區開展生產自救工作,盡快建立一套旱災應急機制和救助機制。對於今年的旱情,各級別衙門要加大對受災群眾的幫扶力度,政府補貼要對災區群眾實行政策上的傾斜,努力使災區群眾度過當前的困難時期。
王伸大人對布政使胡鐵大人百忙當中抽出時間前來視察,感激涕零,並錶示一定帶領全縣百姓度過難關。
朱傳宗看到這裡,心想:“還是老一套,什麼了解,研究。有個屁用?不過布政使胡鐵來過這裡,看來他們已經做好了準備了,不是說李東昌發現了王伸冒領救災糧食嗎?他們就采取了補救,要是通通省官員聯合起來,處處加以限制,要想查清楚案子,看來是難上加難啊!”(看精彩成人小说上《小黄书》:https://xchina.site)
朱傳宗曉得這些官員們都是極其聰明之人,他們要是串起供來,再積極補救錯誤,那可真的是難以拿到證據的。
朱傳宗為之頭痛不已,他掃了一眼報紙,上麵一個標題是:全縣百姓的好榜樣。
朱傳宗心想:“這個可能是好人吧!大肆宣揚,定會不差。醜惡的事情看得太多了,總應該能有一件好事吧?朱傳宗看了起來,想恢復一下心情。”
文章介紹道:一個叫王氏老太太,有一個兒子,叁十多歲左右,已經結婚,他們在縣城裡有一所住房。老太太上街買菜,揀到了一個殘疾女嬰。大約有一歲多。
老太太看她可憐,就抱回傢裡養。可是孩子有先天的疾病,抱到醫院看病,才知道要花很多銀子才能治療好。
老太太收她為養女,把自己積攢下來的銀子給她看病,可是需要的銀子太多了,她的全部積蓄都花光了。於是她讓兒子拿銀子出來。
最後全傢的銀子都花完了,這時候她的兒媳婦也懷孕了。他兒子叁十多歲多的人了,好不容易媳婦懷了孩子,王傢有後了,可是為了救治那個揀來的孩子。她便做兒子和媳婦的工作,讓他們把懷着的孩子打掉。
為了給那殘疾孩子看病,再養一個孩子負擔不起了。她兒子開始不同意,最後她兒子終於想通了,按王氏老太太的話做了。最後,他們把房子賣了來為孩子看病。
這是那麼可愛的一傢人啊!他們是一種無私的愛,一種大愛,它超越了門第姓氏觀念。他們繼承了幾千年來的優良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他們善良純樸,真的是我們全縣的楷模。和他們比起來,我們是多麼渺小啊!如果全縣百姓都像他們一樣,對人互敬互愛,那麼世間就會多麼美好啊!
朱傳宗看傻了眼,以為自己看錯了,又看了一遍,才知道沒有看錯。心想:“是這傢人有病,還是我有病?這麼一傢變態,居然要像他們學習?是他們瘋了,還是我瘋了?”
朱傳宗想不明白,最後嘆道:“我終於知道自己見識太低了。世上許多事情都不是我所明白的。我自以為聰明,以為看透了人間呢!其實我笨的很,什麼都不懂。”
朱傳宗越想越悶,晚上睡覺也不踏實,一大早便去找水靈兒聊天解悶去,不過王大牛道:“少爺,水姑娘一個人出去了,她說去打探消息。讓你等她。”
朱傳宗心想:“她還是防着我,自然去和太上老君教的人聯絡去了。不過也好。”
道:“你們給我換了衣服,去附近的農村走一遭。”
四人應了。交代來福客棧的夥計,如果水靈兒回來,讓她在客棧等他們就是了。幾人裝作去鄉下做生意,一起到附近的鄉下去看看。
在縣城附近的鄉下,因為交通便利,可以到城裡做生意,和別的鄉比較,都是很富有的。
因為路程不遠,五人索性一起走。
因為沒有外人,王大牛道:“少爺,您變這麼胖,多累啊!沒有外人,不如您收了氣功好了。”
朱傳宗笑道:“我現在習慣了,等案子破了,再嚇水姑娘一跳好了。變來變去的,反而難受。”
眾人道:“不過少爺隻有這樣胖,才顯得有富貴氣,也是很好啊!”
朱傳宗道:“你們幾個有長進啊!居然會拍馬屁了!”
四人訕笑不已。
路過一個工地,那裡正在蓋房子,一些工匠在忙活,不過一個六七十歲的老婆婆在和一個工地頭目一樣的人爭吵,隻聽老婆婆道:“我這麼大把年紀了,你連我的工錢都不給,你喪良心啊你。你不得好死,天打雷劈啊!”
朱傳宗隱約聽到這一句,想起在京師看到的卷宗,如今很多工程拖欠工匠的錢不給,道:“這老婆婆是在討要工錢?”
趙老四,張老五和錢老六叁人深有體會,錢老六嘆道:“這老婆婆定是為了他的兒子討要工錢來了,真是可憐。要是我的老母為我討要工錢,我會心疼死的。”
張老五道:“是啊,所以我們寧可自己受罪也不能告訴傢裡。”
趙老四道:“哪有什麼用?終究人傢也不會給錢的。唉,要不是遇到少爺,我們隻有死路一條了。少爺,我們幫幫這個老婆婆吧!”
朱傳宗點了點頭。幾人走到跟前,趙老四道:“老婆婆,您不用討要工錢了。我們這裡有點銀子,您拿去吧!”
趙老四,張老五和錢老六叁人每人拿了一兩銀子給了老婆婆,叁人在朱傢不長時間,得到的銀子已經寄回傢裡一些了,這差不多是他們的所有。老婆婆感激涕零,嗫嚅道:“不……不要這麼多,他欠我一兩銀子。”
那工地頭目道:“你命好,遇到好人,你就拿着吧!告訴你,這工錢我說了也不算的。如今你有銀子了,以後可別來了,耽誤工夫,來了也沒用。”
說完揚長去了。
朱傳宗道:“老人傢,你為誰要錢啊?是你兒子嗎?他乾了多長時間?”
老婆婆道:“我是為自己要工錢啊!我乾了一年了。”
一個快七十歲的老人在工地上能做什麼?這麼大年紀的工人恐怕是全世界都少有,朱傳宗這個大少爺呆了,連出身農民的王大牛四人也都呆了。
趙老四道:“不可思議……”
王大牛突然嚎啕大哭起來,道:“我娘在的時候,在傢裡也為人傢縫補衣服賺錢。我的娘啊!”
眾人連忙安慰,等王大牛不哭了,朱傳宗問了老婆婆姓名,住在哪裡。
老婆婆姓胡,是附近胡傢村的人。
五人讓她把銀子收下,問道:“老婆婆,您吃飯了嗎?”
胡老婆婆道:“沒呢!回傢去吃。一大早就趕來了。”
朱傳宗道:“我們想去您村看看,看看有什麼生意可做。能不能到您傢中勞擾啊?”
胡老婆婆道:“恩公們來的話,太好了。可是我們傢窮……”
朱傳宗道:“沒關係,路程還遠,我們吃完飯再走。”
在附近找了一傢普通的小餐館,要了四個菜,吃了起來。
朱傳宗五人都吃過了,都喝些水歇息,隻見老太太風卷殘雲般把四個菜吃的乾乾淨淨,又吃了五碗米飯。王大牛等人還不覺得稀奇,朱傳宗卻看呆了,本來以為四大碗菜,夠四個人吃了,哪想到這麼一個乾瘦老太太全吃完了。朱傳宗默然心想:“也許她一輩子都沒有吃過這麼好的飯菜!這麼大年紀的老人卻不能頤養天年……”
朱傳宗有些迷茫。
眾人來到胡老婆婆傢中。她傢真的可以用傢徒四壁來形容。她有一個兒子,娶了媳婦,有兩個孩子,媳婦還在做月子。兒子去城裡乾活賺錢去了。
五人見她兒媳婦做月子,而且窮的甚至是衣不遮體,便說什麼也不進門,在院子裡坐。
胡老婆婆把銀子給了兒媳婦,媳婦聽了她的訴說,不由大哭了起來。
色友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