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飲食男女,哪能無“性”或避開得了“性”?我們的祖先比當今的“文明人”可潇灑多了。
從歷史長河來看,人類的原始時代曾經廣泛出現過生殖崇拜,它是以一種巫術的形式錶達了先民們對社會人口繁殖的祈求,而在文化心態的價值觀念上,這種崇拜又展現出對性器官及性交的肅穆的敬意和坦蕩的直視——“性”的幡旗迎風招展,那黃色的符簇正是部族興旺發達的圖騰。
新近發現的內蒙古、新疆地區的摩岩壁畫,不僅精雕細刻男女生殖器,而且還清晰地展現群體性交的場麵。
遠古時代先民還有過“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的茫茫然時期。
雜亂的兩性關係在春秋以前仍大量遺存。如史載,燕國有“祖”,齊國有“社”、“稷”,宋國有“桑林”,楚國有雲夢,這些都是男女交會的代稱,“性”是極為自由和開放的。
如在一些諸侯國裡,“淫風”很盛,衛宣公時,“禮義消亡,淫風大行,男女無別,遂相奔誘,華落色衰,復相棄背”。
即便到了春秋,還大量存在過血親間的亂倫現象。如衛宣公淫於夷姜,宋公子鮑淫於襄夫人等,並且還有一些專門的名稱來稱呼這些:子輩淫父輩叫作“蒸”,孫輩淫祖輩叫作“因”,同輩相淫叫“報”。
這些發生在公元前七世紀至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漸趨絕迹了。直到春秋晚期,母權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性自由”才慢慢消失。
今天,人們仍可以從《週禮》中的“中春叁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設想到當時“自由時代”的盛況。
我國父權制度始於週代。從此,“性”的禁锢越演越劇,據說這是文明的結果。(看精彩成人小说上《小黄书》:https://xchina.fit)
孔子一句“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將對女性的鄙視錶達得淋漓盡致,幾千年的“性壓抑”也就濃縮在這一句不祥的話裡。因此,“五四”時代的聞一多就說,“女字和奴,在上古時不但聲音一樣,意義也相同,本來是一個字。”他點出了“女性”在男權社會的一種真實現狀。
古代把女子出嫁叫作“歸”,視夫為女性的歸宿;在詞源上,“婦”是“服”,即“服於夫也”。至於有名的“叁從四德”中的“叁從”即“婦人,從人者: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更是將女性在裡好了手腳之外,還把思想和精神也用枷鎖套了起來。
“性派對”行為者中的女性都十分痛恨這種散發着屍臭味的文化殘片。在廣州《女巫》雜志當編輯的陳思佳就頗為激烈地說:“‘性派對’不單是顛覆個人的身體,更是對傳統的男權文化惡狠狠地捅上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