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儒傢文化一直佔據着漢文化的主流話語,漢民族的同化能力實在太強,普通百姓隨波逐流,不必多說,連自命“天子”的皇帝也不例外。
中國歷代的皇傢,大概有一半不是漢人。孟子就說週文王是“西夷之人”。秦更被稱為“戎狄”。常說的唐,皇傢的“李”姓,是李傢人還沒當皇帝時被恩賜的。這李傢人有“虬髯”,也就是卷毛鬃胡子,不是蒙古人種嗎?唐太宗死前囑咐“喪葬當從漢制”,生怕把他當胡人埋了。
陳寅恪先生認為種族與文化是李唐一代史事的關鍵。
大而言之,週,秦,南北朝,隋唐,五代,元,清,皇傢不是漢人。辛亥革命的“驅逐鞑虜,恢復中華”若說的是恢復到明,明的朱傢卻是回族,這族譜至今保存在美國。
儒傢文化裡有一條“規約”叫“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前半句做到了,這是當官的特權;後半句沒做到。一半的原因是當官的將這種約束人性的“禮”壓迫下去,讓“庶人”(普通百姓)承擔;一半原因是“庶人”自己主動投降,將手腳束起來交給當官去管理。
“禮下庶人”,大概到宋朝才開始嚴重起來的,朱熹講到有個老太太說“我雖不識字,卻可以堂堂正正做人。”
這股豪氣正說明“堂堂正正”管住老太太了,其實“庶人”不必有“禮”式的“堂堂正正”,俗世間本來是有自己的風光的。
明代是“禮下庶人”最厲害的時候,因此貞節牌坊大量出現,苦貞、苦節,荼害世俗。晚明讀書的頹風,或李贽式的特立獨行,亦是對“禮下庶人”的反動——這種反動在“性派對”行為者中是否見出了精神餘脈呢?
清在“禮下庶人”這一點上是照抄明代的。
王利器先生輯錄過一部《元明清叁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分為“中央法令”、“地方法令”、“社會輿論”叁部分,僅這樣的分法,就見得出“禮下庶人”的理路。(看精彩成人小说上《小黄书》:https://xchina.fit)
作傢阿城說,略讀之下,已經頭皮發緊了。民國初年的反“吃人的禮教”,是宋以後“禮下庶人”的反彈,隻不過當時的讀書人一竿子打倒孔子。孔子是“從週”的,週是“禮不下庶人”的。看來人們誤會了孔子。
執照阿城的意思,“禮不下庶人”是與道德有區隔的。刑條之外,庶人不受權力階層的“禮”的限制,於是有不小的自為空間。“禮下庶人”的結果,就是道德區隔的消失,權力的道德規範延入世俗,再加上“刑”一直下到庶人,老百姓的日子就難過了。
阿城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一九六六年夏天,他在西單十字路口看見許多人圍着一張大字報看,上麵寫的是革命倡議,說革命群眾夏天遊泳的時候要穿長衣長褲,並且不要戴帽子。看的人都不說話,“好像在看一張訃告。”
“遊泳穿長衣的革命倡議,還沒有出幾百年來禮下庶人的惡劣意識,倒是圍着的人的不說話,有意思。”
這“有意思”在“性派對”的人看來,就是人人“裝寶”,人人都成了穿上新裝的“皇帝”,為了一個共同的謊言,大傢在烈日下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