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十七年,四月初叁。
夜色朦胧之中,書生踏着坎坷不平的山徑,穿行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山林裡。
他的麵容清瘦,眉宇間透露出一股書卷氣,一襲青衫在夜風中輕輕飄揚。身後的竹架隨着歩伐輕輕搖晃,發出細微的摩擦聲,似乎在訴說着旅途的艱辛。
山谷中的小溪伴隨着他的腳歩,仿佛是一條銀色的緞帶,在月光的映照下閃爍着柔和的光芒。溪水潺潺,與密林深處傳來的蟲鳴鳥叫交織成一曲自然的夜曲。
然而,這寧靜的夜晚卻掩蓋不了書生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十年苦讀,他對此行充滿期待,同時也承載了傢人的期望和自己的志向。
行進間,灰雲遮蔽了月亮,山谷陷入了一片黑暗。書生停下腳歩,取出火折子點燃了手中的竹制燈籠。微弱的光芒照亮了前方的道路,也映照出書生堅毅的麵容。他知道,無論前路多麼艱難險阻,他都必須堅持走下去。
就在這時,一陣山風吹過,雲霧散去,月亮又露出來了。月光再次灑下人間,山林又沐浴在柔光之中。
書生坐在大石塊上,擡頭仰望着重新露出麵容的月亮。它的光芒穿透了散去的雲霧,如銀色的水波一般灑落在整個山谷之中,給這片黑暗的森林帶來了一絲寧靜與神秘。月光下,樹影婆娑,輕風拂過,帶來涼爽的氣息,讓他感到一絲暫時的安寧。
他擡起手臂,用衣袖輕輕擦拭額頭上的汗水,感受着夜晚的涼意帶來的舒緩。
長途跋涉使得他的呼吸變得急促,他累了,身心俱疲,不由得一骨碌坐到旁邊的大石塊上,希望能夠稍作休息。(看精彩成人小说上《小黄书》:https://xchina.site)
書生卸下背負的竹架,輕輕地擺放在地上。他從架子裡取出水葫蘆,拔開塞子,深深地喝了幾口清涼的山泉水。水如同甘露般滋潤了他乾渴的喉嚨,也讓他的精神稍微恢復了一些。
喘息間,書生心中湧起了一絲不安:“莫不是那村民指錯了方向,怎麼感覺山越來越深,林子越來越野?”他自言自語,聲音中帶着些許顫抖,透露出內心的恐慌和對未知的恐懼。環顧四週,隻見密林深邃,山徑蜿蜒,似乎沒有盡頭。
然而,就在這一刻,當月光再次清晰地照亮了四週的景色時,他的好奇心再次被激發,疲憊之感暫時被新的發現所取代。在確認了方向之後,他收起水葫蘆,重新背起竹架,決定繼續前行。
書生的腳下突然傳來了溪水流動的清涼感覺,他的注意力從遠處的風景輪廓上菈回,發現自己一個不慎踩進了小溪的邊緣。他的腳底在濕滑的石塊上試圖尋找穩固的支撐,但很快便失去了平衡。在一瞬間的失重感中,書生整個人跌入了淺淺的溪流之中。
冰涼的溪水立刻浸透了他的衣裳,讓他渾身上下頓時起了一層雞皮疙瘩。他的身體在水中笨拙地掙紮着,想要迅速站起來,嘴裡急切地呢喃着:“我的書,我的書……”仿佛那些書籍比自己此刻的處境更加重要。
水流並不急促,但書生慌亂之中卻似乎難以抓住任何可以穩住身體的東西。
他的雙手撲騰着水麵,濺起一朵朵水花,終於勉強站起身來。顧不得身上的濕漉和寒冷,他第一時間衝向岸邊,心中隻有那些書本的安全。
抵達岸邊,書生急忙檢查起來。幸運的是,竹架因為被緊緊捆綁,並未散開,大部分書籍都安然無恙。盡管如此,書生還是小心翼翼地取出幾本靠近底部可能受潮的書,輕輕搖晃着,試圖讓沾在書頁上的水珠脫落。
月光下,書生的影子映照在濕潤的地麵上,顯得有些淩亂。他的心情漸漸平復下來,雖然自己成了落湯雞,但多年的心血——那些伴隨了他十年寒窗的書本得以保全,這讓他感到一絲慶幸。然而,他也意識到必須盡快找到避風的地方,以免濕衣貼身,夜寒加重,影響健康。於是,他重新背起竹架,準備繼續踏上前行的路。
書生開始檢查了竹架中的書籍,特別關注那本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書——《忠信義》。這本書是由大明朝皇帝朱由檢所著,對書生而言,它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他的精神指引和道德燈塔。《忠信義》一書中,詳細而透徹地闡述了忠誠、信用和正義這叁個概念對於個人、百姓、官員乃至皇帝本身的重大意義。它不僅教導人們如何處世,還指導着人們如何為政,如何治理國傢。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句話,都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和豐富的人生智慧。
這本書的創作始於崇祯十七年,經過叁年的時間精心編撰,終於在崇祯二十年完成。這叁年,正是明朝風雲變幻的時期,國內外諸多困難交織,朱由檢皇帝希望通過這本書來啟迪人心,挽回帝國的頹勢。
書生珍視這本書,不僅因為它的思想價值,更因為他自己的名字——忠信——與書中所倡導的理念不謀而合。他把《忠信義》視為自己的座右銘,無論走到哪裡,都將其帶在身邊,時時翻閱,刻刻反省。
此刻,書生急切地從竹架中取出《忠信義》,小心翼翼地檢查它是否因為這次意外而受損。幸運的是,由於他總是格外小心地保護,這本書除了封麵略微沾了幾滴水珠外,內頁完好無損。書生輕輕撫平書頁上的水迹,再次確認了它的安全。
純潔的月光灑下人間,穿透了層層疊疊的枝葉,映照到了書生手中的《忠信義》書本上。在書本封麵的正中間,赫然印刷着崇祯帝親筆所書的“忠信義”叁個大字,字體端正有力,充滿了皇傢的莊嚴與威儀。
身處困境且疲憊不堪的書生,看着這叁個字,內心湧動着一股難以言喻的情感。他的眼中頓時熱淚盈眶,淚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他仿佛看到了那位勵精圖治卻國運不濟的崇祯帝,以及動蕩不安的時代。
書生緊握着書本,心中默默發誓:“皇上,待小人進京考取功名以後,定要到您的腳下,為您效忠,也為天下還身處苦難的百姓們效犬馬之勞。”他的聲音雖低,但充滿了堅定和決心。
這誓言不僅是對崇祯帝的承諾,也是對自己的期許,是他十年寒窗苦讀的動力所在。書生知道,自己的每一歩前行,每一個夢想的追求,都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前途,還有着更大的責任和擔當。
擦乾淚水,書生重新背起竹架,帶着《忠信義》和滿腔的熱血,繼續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月光下,他的身影顯得更加堅毅,歩伐也更加穩健。在他的心中,有一個聲音在不斷地回響:忠誠、信用、正義,這叁者將指引他走向未來,照亮他的人生之路。
書生從懷中取出火折子,熟練地點燃了燈籠中的蠟燭。隨着一點微小的火花躍動,黃色的燭光很快透過燈籠的白紙照了出來,溫暖而柔和。這束光線在四週舞動,與天上灑下的月光相互輝映,使得夜色不再那麼深沉。
他提起燈籠,借助這光亮,已經可以基本看清前麵崎岖的道路了。山路雖然難行,但書生的歩伐卻更加堅定。心中默念着:“沒錯的話,翻過這座山以後,應該就到京師地界了。”
這個念頭讓書生感到一絲興奮與期待。京師,那個彙聚了天下文人墨客、權貴精英的地方,是他十年寒窗苦讀的終極目標。在那裡,他將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也許還能得到崇祯帝的賞識。
想到這裡,書生的疲憊似乎減輕了許多。他調整了一下背上的竹架,確保《忠信義》及其他書籍安全無恙,然後繼續勇敢地向前行進。燈籠在手中搖曳生輝,照亮了他通往京師的道路,也照亮了他心中那顆不滅的追求之火。
書生繼續他的旅程,在茂密的山林間穿行。隨着他深入林中,枝葉越發濃密,不時有樹枝拍打在他的身上。他擡起手臂,擋在額頭前,以遮擋那些不時抽打過來的枝條。盡管前行的路充滿挑戦,書生卻咬緊牙關,眼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信仰的力量讓他不懼任何艱難險阻。
書生體型清瘦,但麵容秀氣,眉目之間透露出一股書卷氣。他的臉龐在燈籠的黃色燭光和月光的映照下,顯得更加溫文爾雅。盡管如此,他在崎岖不平的野路上行走仍顯得十分吃力,每一歩都需格外小心。
這時,心中湧起的回憶讓書生的歩伐不由自主地慢了下來。他回想起大明朝崇祯十七年的那一幕:內賊李自成率領的二十萬農民軍直抵北京城下,兇猛地進攻着城池。幸運的是,大明有盧象升和滿桂兩位大將堅守城池,使得李自成始終未能攻破北京城的大門。那一年,書生才七歲,對於國傢的命運還不甚了解。雖然那時書生還在山東老傢,但他還記得那時的緊張氣氛和父母的常常憂慮的麵容。
這些記憶,如今成了書生前進的動力。他知道,自己的每一分努力,不僅是為了個人的前途,更是為了這個曾經輝煌而如今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書生深信,隻有培養出更多像他這樣懷揣着忠誠與正義的人才,大明才能渡過難關,重回往日的繁榮昌盛。
帶着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書生重新挺直了脊背,繼續勇敢地向前走去。每一歩都堅定而有力,仿佛能夠感受到那條通往京師、通往光明未來的道路在腳下延伸開來。
書生一手提着微晃的燈籠,另一手擋在額頭前,小心翼翼地在茂密的山林中繼續前行。夜色中,他的身影顯得孤獨而堅毅。心中的回憶如潮水般湧來,讓他的歩伐不由自主地沉重起來。
他想起了自己那可憐的母親,為了支持他讀書,不顧嚴寒酷暑,在冰天雪地中為地主洗衣裳,隻為了換來幾個饅頭充飢。然而,有一天,她就這樣累倒在冰冷的河岸上,再也沒有起來。而書生的父親也未能幸免,早幾年被山東總兵官劉澤清抓去當兵,最終慘死在清軍的鐵蹄之下。
這些往事如同利箭,一次次刺痛着書生的心。他停下腳歩,淚水模糊了雙眼,沿着清秀的臉龐緩緩滑落。他低聲說道:“爹,娘,我不會讓你們白死的。天下需要太平,老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他的聲音帶着哽咽,但更多的是堅定和決心。
書生知道,他的父母之所以遭受這樣的不幸,是因為戦亂和腐敗。他深信,隻有通過學問和才能,才能真正改變這個世界,讓像他父母那樣的悲劇不再發生。
擦乾眼淚,書生重新挺直了脊背,提起燈籠,繼續勇敢地向前走去。
色友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