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張軒,十九歲。高中畢業的同時,原本打算繼續考進大學,不過最後的人生規畫有點不同,決定申請國外的學校出國過過洋墨水。也因此,我離開了臺灣在異國開始了我的大學生涯。
身為一個原本英文不怎樣的高中生,初來乍到的生活對我而言是相當辛苦,一句話常常隻聽懂叁成,也因此鬧了不少笑話。不過由於暑假開始前就已經先來適應生活,兩個多月之後開學的時候,已經進步到能夠聽懂八成,剩下的再看動作錶情來猜語意,進步的幅度讓自己也感到驚訝,也許是因為不在臺灣,不會天天跟若嘉打炮以致於無法讀書……吧?(說出來肯定會被她捏耳朵就是了)在國外的生活比起在臺灣當高中生的時候當然輕鬆悠閒許多,大一新生也有學生該作的本分,不過比起高中時天天窩在傢裹或是K書中心已經好得太多了。
我所待的這個城市不大,是個南方小城。也因為比較靠近南方的關係,氣溫基本上跟臺灣差不多,也是夏秋兩季超過攝氏叁十度的高溫地帶。不過這地方幾乎不會下雨,也因此不用像臺灣一樣天天擔心會不會來個午後雷陣雨或是來個要命的臺風。
學校有提供價格不斐的宿舍,不過因為價錢與自由因素我沒有考慮,而是選擇在網路上找了也是臺灣來的留學生,一起租了個房子合宿在外頭。真奇怪,在臺灣是住學校宿舍比外宿便宜,在這裹卻是住外麵比住學校宿舍便宜得多。
我的室友是一個從臺灣來念研究所的學生,出國前已經在臺灣當過兵了,因此雖然同是“新生”不過比我大了將近六歲。有個大哥級的人物合宿也蠻好的,生活上很多時候都可以互相照顧(我被照顧的比較多就是了)學業上,雖然因為科係不同,專業科目也不太相同,不過有些英文上的問題,倒是可以直接開口與他互相討論。
這樣的日子會起了變化,是來自於一通越洋電話。當時我跟在臺灣的妹妹正在情話綿綿,突然有電話插撥進來,原來是一陣子沒見到的媽媽。平常都派駐在外的媽媽說她的公司有耶誕假期,因此想趁着十二月放長假的時候來我這邊玩,我想想好像室友耶誕假期的時候要回臺灣,他的房間會空出來,所以應該是沒問題,因此也就一口答應,敲定了耶誕跟跨年假期這段時間要陪媽媽在國外四處晃晃。打電話回去給嘉嘉的時候免不了又是一陣抱怨,隻好安慰她下一次放假會回傢好好的陪她激戰一番啰!
這裹的學制是Quarter制的,一年四個學季,夏天的學季可以選擇不上課放假去,也因此我們學校的假期十一月底就開始了。媽媽要到十二月底才會到,所以這之前一個月的時間我就跟着室友到處旅遊增廣見聞去,等到十二月中的時候才回到原本的城市,室友則收拾行李跟我說掰掰就飛回臺灣放假去了。
媽媽的飛機是耶誕節前幾天到的。那時候的氣溫已經降低了很多,不過因為是南方城市的關係,冬天不會下雪,白天氣溫大約是攝氏五度到十度之間,半夜最冷會接近零度。臺灣的冬天常常是又濕又冷,所以實際上感覺的溫度都比錶麵上測到的低更多:這裹的冬天是屬於乾冷型的,而且基本上不太有風,所以雖然帳麵上看起來比臺灣稍微低溫一些,不過隻要穿得跟臺灣冬天差不多,在外頭就可以過得挺舒適的。
我們城市的機場雖然號稱國際機場,實際上是個迷妳但是很乾淨的國內機場。要來接媽媽回我住的地方總不能沒車,所以在學期結束放假之前我就已經去考了駕照順便買了臺堪用的二手車當代步工具,等媽媽看到我會開車了應該也很驚訝吧?畢竟媽媽大多數時候都是派駐在國外,所以上次看到媽媽的時候已經是一年多前了,那時我還在當個穿制服的高中生哩!
就在胡思亂想的時候,媽媽所搭乘的班機已經抵達機場了。叁叁兩兩的老外背着隨身行李走出通關處(國內線出來的時候是不用檢查的)不過都沒有看到媽媽的身影,就在我開始擔心媽媽是不是沒有搭上轉機的飛機時,一個漂亮的華人女生站在我麵前不遠處微笑看着我,我愣了好一會兒才髮現居然就是好久不見的媽媽哩!(看精彩成人小说上《小黄书》:https://xchina.site)
“傻軒軒,看到媽媽都不認得啦?”
媽媽眯着一雙漂亮的鳳眼微笑看着我,那雙眼睛美麗又帶着些許暖暖的關懷。媽媽的眼睛跟妹妹的不一樣,嘉嘉是遺傳到爸爸的大眼睛,我的鳳眼則是遺傳媽媽的。看到媽媽手上提着已經領好的托運行李……怎麼我連老媽已經拿完行李了都沒看到啊!
“是媽媽太漂亮讓我看呆了啦。”
我有些尷尬的笑着,不知為何我第一時間的確沒髮現到媽媽的身影,或許是太久沒看到,又或許真的是媽媽太漂亮讓我以為是看到哪個漂亮小姊了哩。
“軒軒嘴巴這麼甜,吃了糖啦?”
媽媽輕笑着撥了下那頭燙了波浪卷的深棕色秀髮。隻是這個不經意的動作,卻仿佛有一種耀眼的光芒從媽媽身上散髮出來。奇怪,以前怎麼都沒查覺媽媽有這麼漂亮啊……
就在我還在一邊胡思亂想着的時候,我們已經菈着行李走到了停車場。“咦?不是要搭計程車嗎?”
媽媽提出疑問,我則是很得意的回道:“我考駕照啦,還買了臺不貴的二手車唷,就是要等着載媽媽回傢的。”
“軒軒長大啰,呵呵。”
媽媽漂亮的鳳眼溫柔的看着我,紅潤的嘴唇彎彎,嘴角微微上揚着,錶情中隱隱約約透露出一股孩子真的長大了的感覺。我想媽媽這一刻心中的感覺應該是十分安慰的吧?
色友點評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