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剛露出魚肚白,濱江工業園區就響起了機車的轟鳴,推土機、鏟土機各種大型的機車在園區河岸上那塊開闊地上施展着它們的威力,河灘上半人多高的茅草被推土機連根鏟起,鏟土機高揚着它超長的手臂把推土機推出來的茅草和泥土鏟起倒進一臺臺運土的汽車。壓路機在後麵不停地碾壓着,過不了多久,這裹將平整出來,按照園區的規劃建工廠和港口碼頭。
這一片河灘地本來就是國有財產,不涉及到征地和賠償,所以開工還算順利。但接下來的拆遷就困難重重了。
楊東林不斷接到拆遷辦主任的電話,拆遷中遇到了很多戶漫天要價的居民住戶,他們不達要求絕不搬遷。
楊東林要拆遷辦主任對這些拆遷戶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千萬不要急躁,一定不要亂來,一切從保持社會穩定出髮。
楊東林任工業園區主任時就預見到今後工業園區拆遷的棘手,他也有這方麵的心理準備,為此他看過國傢有關拆遷的法律法規文件,了解這方麵的政策。城市房屋拆遷行為本質上應屬於民事法律行為。但是,現行法律對拆遷行為性質認識的錯位,行政權力的不當介入和拆遷補償的不到位是當前城市房屋拆遷中公民私權屢受侵犯的根源所在。所以,應對現行拆遷制度進行調整,將拆遷當事人已達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作為拆遷許可的法定條件,廢除行政裁決制度和強制拆遷制度。同時,真正實現拆遷房屋的市場化定價,並將對拆遷房屋的補償範圍擴大到包括對相關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損失,實現對被拆遷人公平合理的補償。如果處理不好,必將引起對抗性的矛盾,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楊東林想起了中央臺報道過的拆遷釘子戶扔燃燒瓶和自焚事件的鏡頭畫麵:
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報道了一段被主持人形容為“驚心動魄”的拆遷場麵:
在上海市闵行區,女戶主潘蓉惶恐無助地喝了幾大口威士忌壯膽,然後和挎着弩弓的丈夫張龍其一道爬上屋頂,以對峙由城管、公安、消防和大鏟車組成的拆遷隊伍。
畫麵上,這個已移民新西蘭的女人拿着一個喇叭在高喊:“我們是新西蘭公民……妳們是哪個法院的,有沒有法院的判決書,如果沒有,就是強佔我們的土地,侵犯我們的財產。”
但對方不為所動,鏟車轟鳴着前行,推倒了圍牆,開到了房子前。畫麵中,潘蓉一揚手,扔下了自制的燃燒瓶,鏟車前方瞬間騰起一片烈焰,但旋即被消防員用手中的水龍撲滅。
然而,這一幕,借助當時錄下的影像,被冠以“一個女人的燃燒瓶和政府鏟車的拆遷大戰”名頭廣泛傳播,在社會上影響極大。
拆遷方最終得手,房子被夷為平地。張龍其最終被訴以妨礙公務罪,判拘8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