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還很年輕的母親帶着少年來到了墓地,每年這對母子都要來到這裹好幾次,為他們逝去的親人奉上新鮮的花朵。墓碑被打掃的異常乾淨,上麵隻有簡簡單單的一行希臘文。
“這裹埋葬着一位熱愛希臘文明同時又捐棄了民族與民族之間偏見的男子——我深愛的愛人以及我孩子的親人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長眠於此”
不遠處的海上卷起了潔白的浪花,浪花一層層的衝刷着海岸,似乎在訴說着一段不為人知的情史。
熊熊火光籠罩着迦太基城,為了攻取這座有着難攻不落威名的堅城,當年墓碑前的少年此刻奉元老院之命集結了羅馬最精銳的軍團將這座名城十重二十重地包圍着。布匿人拼死地抵抗着,弓弦斷了,婦女們就扯下自己的長髮把斷弦接上,長矛折了,孩子們就將備用的棍棒遞上,但最終仍不免亡於羅馬人之手。
開戰之前尚有近百萬人口的布匿就此滅亡。望着衝天的大火,羅馬士兵們齊聲高呼統帥為“阿非利加努斯”,而當年墓碑前的少年、如今大軍的統帥卻出乎意料地跪在了地上,放聲恸哭。當隨從們問及原因之時,他否認那是為了陣亡者而流露出的悲傷,他是為了自己的國傢而哭泣,因而也就成就了歷史書上的一段著名預言:“今日的迦太基城,便是五百餘年之後的羅馬!”
塵歸塵,土歸土,然而沒有人會知道,統帥所謂“自己的國傢”,也包括了眼前這大火中的布匿。他其實是在為自己的生母和自己一半的布匿血統,在落淚。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