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是一首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的詩,名曰《元日》,乃北宋王安石所作。
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確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着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叁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傢萬戶。用“曈曈”錶現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征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種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闆。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形象地錶現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年是什麼東西?年是一隻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裡,隻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上岸,所到之處便是洪水泛濫。後來人們在傢門口貼起紅紙,院子裡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把“年”嚇跑逃回了海裡。於是就有了除夕貼對聯,掛彩燈,穿新衣,還要剁餃餡包餃子,晚上還要攏旺火、燒柴禾,這就是年了。
年是什麼東西?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獲的象征,所謂“五谷熟曰年”。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叁。二十叁,祭竈爺;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叁十兒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禮,一手的麵不攙你,到傢給你父母道個喜!……”
中國人過年的規矩特別多,要是坐那兒細說,恐怕說上個叁天叁夜也很難說個完全。中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賦予“年”花樣百出,多姿多彩,更且隨着歷史的變更,時代的進歩,“年”的含義也隨之進化,越來越多元化。然萬變不離其宗,千百年來,“年”所奉行的宗旨一直沒有變,一直延續到現在。其宗旨就是——
歡歡喜喜除夕夜,團團圓圓過大年。
我們這裡過年跟大多地方的傳統差不多,一般也是從“臘八”(農歷十二月初八日)開始,傢傢戶戶打掃除,吃“臘八粥”。接着就是殺豬備年貨。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各傢燒香點燭,拜送“竈神”上天呈善事。農歷除夕“叁十晚”,上午各傢張貼春聯,下午給祖宗上墳迎祖過年,晚上接“竈神”下界保平安,合傢團聚“吃年飯”,然後守歲至夜12點,鳴放爆竹迎新年。
今天已是大年叁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