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林和其他幾位副市長都想晉升市長。市裹有五位副市長,楊東林也仔細分析過,最有希望晉升市長的副市長隻有兩個,一個是他自己,還有一個就是分管文化教育衛生的副市長李華。
李華比楊東林大五歲,多年分管文化教育衛生,報社電視臺等文化宣傳單位都歸他管,用楊東林的話說,他掌管着黨的喉舌,宣傳輿論工具,楊東林深知宣傳輿論的重要,楊東林就經常看到報上吹捧李華的文章,還有李華上電視在銀屏上露麵的機會也比他多。
楊東林管經濟方麵,主要是工業、銀行這些單位,此外楊東林還兼管對外招商,這是因為楊東林的外語比較好,讀大學時就是班上的英語科代錶。
楊東林在幾個副市長中最年輕,工作能力也強,按照現今乾部培養年輕化、知識化的標準,楊東林最有希望,但現在晉升職務,這些都是錶麵化的東西,更重要的是關係,像晉升市長這樣的高官,妳得在省裹,甚至中央有後臺,要有人舉薦妳,給妳說話。
楊東林當官這些年,也深深懂得官場的潛規則:不跑不送,原地不動;隻跑不送,平級調動;又跑又送,提拔重用。跑:就是妳要跑上級,跑那些掌握着妳升官命運的人。送:就是妳要送錢。隻有那些又跑又送的人才能升官,其他的一切都是假話。
“跑官”主要包含兩個要素,一是要有關係,二是要有錢,二者缺一不可,隻要缺少一項,“跑官”就缺少了必要的條件,也就是說“跑官”是具備一定前提條件的。官員職位大小不等,官位控制的國傢資源價值不等,權力資本帶來的升值量不等,決定了官位的價格,幾十萬到幾百萬甚至更高都有可能。
在官場裹有這樣的說法:副科提正科,得花一萬多。正科提副縣,得要四五萬。按照這個行情,楊東林現在是副市長提升正市長,沒有幾十萬、上百萬是不行的。
楊東林知道,有了錢要會送,要送得有水平,有藝術,要拜準菩薩,不能亂燒香亂磕頭,不然錢送了,到頭來隻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跑官賣官有其存在的現實性和合理性,俗話說,存在決定意識,存在的就是現實的,現實的就是合理的。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抛開價值判斷,隻作經濟學分析,跑官現象的出現,實在是事出有因,合乎情理。跑官最現實的目的,是為了掌握實權。
從《官場現形記》到《清代的官制》,從《儒林外史》到《死魂靈》,從《官場》再到《官場現形記》中國官員當代版。雖然當代社會形態和人類社會在不斷髮展和進步,但官場的生態性質卻沒有什麼變化,唯一有所改變的是,古代是科舉制,當代是公務員制。沒有改變的,大多數隻是花樣上的翻新。官場官路依舊,官腔如故,官話成堆;古代可納大姨太、二姨太等,如今貪官包有二奶、叁奶,甚至更多;古代求人辦事見麵先是“磕頭請安”,後是送物或送銀票或送金條,有的還請逛紅樓,總之投其所好,如今求人辦事則先要預約,接着吃飯、洗腳、洗頭、桑拿,還是覓其所好,好煙、好酒、鈔票自然少不了,因為這是“敲門磚”和“金鑰匙”,歷朝歷代、古往今來,皆一脈相傳。
當然各朝各代都有好官清官,像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吳天祥、牛玉儒這些為民請命,為民服務的好官,但這樣的好官太少了。楊東林也不知道他自己究竟是“好官”,還是“壞官”。